本屆論壇的突出特點,在于提供了一個社區研究者參與、交流、合作、提高的學術平臺,在社區研究者之間建立了一種良好的對話、交流機制。此外,論壇組織者提出了開展合作研究的具體提議,如合作開展社區變遷集體口述史研究;建立地方社科院與中國社科院聯合調研機制,開通中國社科院要報的上報機制;在恰當的時機召開專題性的社區專題研討會等等。這些合作提議受到與會者積極的響應。會議前后一些學者就與舉辦方建立聯系,希望未來能夠開展合作研究。大家都希望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牽頭,將全國社區研究的力量集合起來,加強交流,深入開展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社區研究的學術水平和對社會實踐的影響力。
本屆論壇聚焦于社區建設,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在論壇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王穎以社區現實為出發點,介紹了中國社科院“社區建設與基層社會管理創新”工程項目組的人員構成,研究的方向和領域,在調研中發現的真問題,比如社區普遍的被“棄管”現象,基層社會組織的斷裂,提出重新建構以“居住小區”為核心的基層社會組織體系。項目組的研究發現獲得了與會者的普遍認同。項目組提出社區變遷口述史的研究方向和合作研究的建議,引發學者的共鳴。發言學者密切結合地方實踐,對社區參與的現狀與未來進行思考,提出應對新形勢下的社區進行再定義,特別是結合中國實際,對社區的相關概念與理論進行討論,也希望就些問題展開專題研討。
論壇上的一些有新意的觀點,也引起了與會學者的爭論。楊富強介紹了烏魯木齊社區管理的經驗,強調政府在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提出社區治理不應僅限于居民的自我治理,而要走“亦官亦民”的道路,但論文更加強調“官”的一面,對如何實現“民”缺乏論述,也存在民族地區社區建設的特殊性。吳晶認為,重視社區建設但不能寄與過高的期望,不能搞“全能社區”,而應認同“有限社區”的新理念。與會者交流了各地社區建設的經驗,并從詳細的調查資料中力圖發現解決當前社區問題的方法,這包括了成都市社區福利服務狀況調查、南昌“城中村”調查、杭州市下城區“社區志愿服務項目超市”調查、保定市老年人狀況調查等。這些調查材料豐富,體現了各地在基層社會管理的創新之舉。在理論研究層面,鄭中玉提出針對中國本土的多元化社區問題,強調在進行社區研究時要考慮其結構與變遷,加強社區分類研究工作。陸自榮則從農民工城市融合測度的角度,提出了社區融合連續統的概念,形成了一套指標體系。孫炳耀利用口述史研究的方法,從土地、居民、生活、心理等角度提出了動態的社區異質化概念,并對其干預策論進行了討論。宋煜從歷史緯度研究了社區信息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政治與社會背景,歸納總結了各地在社會管理創新實踐中積累的信息化建設成果,指出社區信息化作為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一環,其所發揮地作用不可忽視,在新的語境下內涵更為豐富,也具有其特有的發展傾向。
在論壇學術討論過程中,大家對社區參與主體、日常生活管理、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服務等都進行了熱烈討論。田翠琴提出了“日常生活管理是否屬于社會管理”的問題,令與會者激烈討論,并對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基本概念、主體、責任進行了分析。劉蕾從實際案例出發,對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歷程、問題與對策進行了介紹。這又引發大家對目前社會組織發展中政府所發揮作用的討論,與會專家還介紹了成都、廣州、北京等多地對社會組織建設的支持,使大家受益匪淺。
在論壇結束前的總結與討論過程中,與會學者對此次會議給予了很高評價,希望“社區建設與基層社會管理創新”課題研究團隊能夠積極發表研究成果,發揮研究中心的領導作用,帶動國內社區研究領域的大交流和大討論。與會專家建議,課題組應加強與地方院校、學術機構合作,共同開展包括社區變遷口述史在內的社區前沿研究,定期召開小規模、分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在適當的時機建立中國社會學會社區研究專業委員會,將國內外社區研究的成果結集出版,擴大社區研究成果的影響力。會議在大家熱烈的討論中結束。